当理想变成市值:OpenAI的“自救时刻”
2025年10月31日 08:14·36kr
马斯克大概没想到,自己十年前联手创立的那家“非营利AI实验室”,如今会以1万亿美元估值,叩响华尔街的大门。
据市场消息,OpenAI正在筹备上市,计划最早于2026年提交IPO申请——这将可能成为人类资本史上最大的一次融资事件。
但这不只是一次商业IPO,更像一场“文明层面的自救”。
这家公司曾代表硅谷理想主义的最后防线,以“确保AGI造福全人类”为使命;如今却在以商业契约和金融杠杆的形式,重新定义智能的归属权。
账上每赚1美元要花2.25美元,却签下总额超过1.5万亿美元的基建协议,与微软、英伟达、AMD、甲骨文、博通等巨头绑定命运。
它不是在融资,而是在自我续命。
在技术与资本的交叉点,OpenAI用IPO换取合法性,用股价取代信仰,用市场的逻辑为“人工智能的未来”定价。
这不是AI的终章,而是全球AI秩序重组的起点。
01|OpenAI被迫走向IPO
OpenAI并不是主动要上市,而是被迫走到这一步。
它手里握着人类最先进的人工智能模型,却正面临一个最传统的商业困局,资金快烧光了。
据媒体报道,OpenAI在2025年上半年营收约45亿美元,但同期支出远超营收。根据The Information的报道和分析师估算,OpenAI每赚1美元要花费约2.25美元,2025年预计亏损至少140亿美元。此外,OpenAI预计到2029年将消耗1150亿美元,留下了巨大的资金缺口。
与此同时,奥特曼签下的基建合同总规模高达1.5万亿美元,包括5000亿美元的“星际之门”(Stargate)数据中心计划,与甲骨文单独签署了未来五年价值3000亿美元的云计算协议,确保获得所需的计算资源,每年要支付600亿美元费用以及与微软Azure价值2500亿美元的云服务合同。
这是一场彻底的“没有退路的豪赌”。
知名科技产业时评论人彭德宇对我们表示:OpenAI的现金流根本无法支撑这样的投入,而原有的融资渠道也几乎到头。微软、AMD、英伟达、博通等巨头确实纷纷参与入股或签约,但这些协议本质上是一种“循环融资模式”,供应商通过认股权或投资方式为OpenAI的采购“先买单”,再从后续销售中实现回报。这在硅谷历史上并不新鲜,却往往是泡沫前夜的信号。
问题在于,这种“自转的资金循环”已经失去稳定性。OpenAI必须进入更大的资本市场,才能维持增长节奏。IPO,是唯一的解法。
但钱只是表象,真正的难题在于结构。
此前OpenAI的法律架构复杂,非营利母公司(OpenAI Foundation)监管着营利性子公司(OpenAI LP),这种双层结构让公司在募资上始终受到限制。更重要的是,非营利机构的治理逻辑和投资人预期天然冲突:一个“以造福人类为使命”的组织,无法说服华尔街为它买单。
这一困境在过去一年达到顶点。
董事会内部的权力斗争、微软与奥特曼的控制权争议、以及外界对其“公益外衣下的商业扩张”的批评,让OpenAI陷入合法性危机。奥特曼必须做出结构性的自证,既要保持对外的道德正当性,又要打开通向资本市场的通道。
就在昨天,OpenAI正式完成重组计划,成立新的OpenAI Group PBC(公共利益公司),原先的非营利母公司(OpenAI Foundation)持有26%的股权。微软持股27%,员工及其他投资者持有剩余47%。OpenAI Foundation不仅保留对营利实体的控制权,可以任命营利子公司的董事会成员,还拥有在达成特定里程碑后增持股份的认股权。这意味着它既能继续宣称“非营利监管”,又能直接参与公司商业红利的分配。
这一设计实在有趣。
它让OpenAI的身份变得双重:既是一个“有良心的科技公司”,又是一个“资本可投的标的”。这一公司结构也是奥特曼与加州及特拉华州监管部门长达一年半的协商与妥协结果。特拉华州与加州总检察长均发表声明,他们经过全面的调查与审查,认可这一重组计划。根据监管协议,OpenAI将继续留在加州,接受加州政府的安全性监管。
对奥特曼而言,这是一场艰难的政治平衡。
他既要安抚监管层,又要稳住微软这种重量级股东,还要向员工与外部市场证明,OpenAI仍然拥有清晰的使命感。于是他保留了一个象征性的底线,自己依旧不持有任何OpenAI股权。
这种“无股而治”的姿态,一方面化解了利益冲突争议,另一方面也强化了他作为“技术愿景执行者”的形象。
重组完成后,OpenAI终于拥有了上市的资格。
在新的法律框架下,它可以自由融资、扩张股权池、并公开披露财务数据,这为IPO扫清了最大障碍。可以说,这不是一次普通的组织重组,而是一场制度意义上的脱胎换骨,OpenAI从一个“理想主义实验体”,正式进化为“AI资本市场的核心机构”。
企事界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李睿认为:这次重组是奥特曼的胜利。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更像是一场被迫的自救:面对资金链压力、结构困境和监管高压,OpenAI必须找到一个能同时满足“资本逻辑”和“道德叙事”的新平衡点。IPO,正是这个新平衡的起点。
在这一刻,奥特曼用最金融的方式,解决了最哲学的问题,如何让“造福人类的AI”,成为一个可以被定价的生意。
02|AI泡沫进入兑现期
在资本市场的视角里,OpenAI的IPO不是创新的终点,而是泡沫兑现的起点。
过去两年,AI被奉为“新工业革命”的引擎,但到2025年,市场已经从盲目兴奋转入计算收益的阶段。OpenAI所代表的,不再是纯粹的技术奇迹,而是一种新型金融标的能否把“人工智能”变成“可投资的利润故事”,成为奥特曼必须给出的答案。
英伟达是第一个兑现者。10月29日,它的市值突破5万亿美元,成为历史上首家跨越这一门槛的公司。它靠的不是幻想,而是实打实的算力红利:GPU需求爆炸、AI数据中心订单暴涨、利润稳增。而所有下游AI公司,包括OpenAI、Anthropic、xAI等,仍处于“亏损换规模”的阶段。OpenAI此刻选择IPO,实际上是在对资本市场宣告AI叙事的第二阶段已经到来:AI已经迎来兑现“奇点”。
资本规律从未改变。
彭德宇分析指出:在AI的第一轮周期(2022-2024),资金流向的是上游——英伟达的GPU、台积电的制造产能、亚马逊和微软的云服务。而第二轮周期(2025之后),必须出现新的资金出口,否则泡沫将无处安放。OpenAI的上市,正是这一资金出口的“制度化落点”。
这也是为什么OpenAI的IPO筹备普遍被认为是“AI资产化的里程碑”。
在奥特曼的规划里,上市不仅是为了解决资金缺口,更是为了重新定义AI的定价权。通过IPO,OpenAI可以把长期的研发成本、云计算合约、算力采购、乃至AGI远期收益,全部打包进一个可交易的资本模型里,这是“智能经济”的原型:资本市场第一次可以用股价,去衡量AI的潜在回报。
更关键的是,现在正处在一个完美的市场窗口期。
美股AI板块处于信仰区间:英伟达刚刚改写市值纪录,微软市值突破4万亿美元,AI指数持续创新高。美联储释放降息,流动性重新充裕。对于OpenAI来说,这样的时点极其罕见,它可以在“AI泡沫的高位”锁定估值,同时让资本为AGI买单。
奥特曼深知这个节奏的重要性。错过这一轮“流动性窗口”,OpenAI的估值神话就可能被重估。一旦AI产业从狂热转入盈利考核阶段,那些没有现金流的模型公司,将迅速失去资本信任
OpenAI的IPO,本质上是用上市的形式来延长信仰周期。
这不仅是一场融资行为,更是一种心理工程。它将AI的故事,从风投基金的闭环叙事,带入全球投资者的公开信仰系统中。换句话说,奥特曼在把AI从“技术产品”变成“公共信仰”,让资本市场接过信仰的接力棒。
这种转变的意义远超企业本身,它意味着全球资本正在完成一次宏观迁移:从制造业与能源资产,转向AI与算力资产。并且我认为在这个迁移过程中,OpenAI的IPO将成为新的“估值锚点”,一旦上市成功,它的定价将反过来影响整个AI生态的融资逻辑。英伟达、微软、AMD、博通、甲骨文等合作方的股价,都将以OpenAI的市值为参照。
这就是资本市场的“接盘逻辑”。
品牌战略定位专家吴玉兴对我们分析到:AI产业需要一个中心化的、可交易的载体去承接巨量预期,而OpenAI恰好满足了这一角色。IPO不仅让它获得资金,还让整个AI资本生态重新获得叙事的合法性。在某种意义上,OpenAI不只是登陆资本市场,它是把AI信仰证券化。通过股权,它让“未来的智能”变成“今天的市值”;通过IPO,它让“技术的理想”被资本重新定义为“全球的共识”。
这场IPO不是一次企业融资,而是一场金融仪式,资本在其中找到了新的信仰载体,而OpenAI,成了AI泡沫的最后一个逻辑闭环。
03|奥特曼的信仰与代价
奥特曼并不拥有OpenAI,但OpenAI属于奥特曼的世界观。
他没有股权,却掌握了AI世界的方向盘。这种控制权的形式,既超越资本,又依附资本。
他不再只是一个创业者,而是一个秩序的设计者。
当他谈论AGI时,用的是“人类命运”的语气;当他签合同时,数字后面跟着的,是“万亿”这个单位。理想与资本,在他手中不再对立,而是互为燃料。
过去十年,OpenAI是硅谷最后的乌托邦实验,一个试图让AI造福人类的非营利组织。可十年后,这个实验成了一家准备上市的超级公司。
这并非理想的背叛,而是理想的求生。因为要让AI继续造福人类,它必须先活下去。所以奥特曼选择了最现实的方式:让市场接手信仰。
OpenAI的IPO不仅是一次公司行为,更是一次全球秩序的重组。当AI进入资本市场,它不再只是科技,而是一种“世界货币”。
资本将用价格去衡量智能的潜力,用流动性去兑现未来的幻想。
在这个意义上,OpenAI的上市是一次“权力的转移”:从工程师之手,转向投资人;从技术社区,转向资本。
对奥特曼来说,这是一场“自救”,自救于资金链、自救于监管、自救于理想的崩塌。他深知,这场豪赌可能失败,但不赌,就连未来的定义权也将失去。
在AI成为新信仰的时代,他必须成为那个“祭司”,让世界相信:未来,依然值得投资。
这就是OpenAI的“自救时刻”,不只是为了公司存续,更是为了让大家相信,理想依旧有价格,未来依然有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高见观潮”,作者:高恒,36氪经授权发布。







